&ep;&ep;他说得诙谐,不仅上面的融景帝听笑了,下头的朝臣们也觉得这个新科进士人傻得有点可爱,这样的话说出来也不嫌丢人。

&ep;&ep;“能吃是福,朕看你做的文章也不错,想来那些馒头也没白吃。”融景帝最后下了结语。

&ep;&ep;有了这话,蔡占和的名次就绝对低不了,毕竟皇帝都说他文章做得不错。

&ep;&ep;果然,他话音刚落,荐卷的考官也随即出列捧了两句,殿中气氛和谐得很。

&ep;&ep;下一个问到就是江牧了。

&ep;&ep;然后此时谢良臣才知道,原来江牧竟是刑部尚书的儿子,融景帝还特地将他爹也点了出来,道父子俩都是进士,说他教子有方呢。

&ep;&ep;刑部尚书连道不敢,但是谢良臣也看得出,对方还是对这个儿子有些隐隐的骄傲的。

&ep;&ep;问过了江牧,接下来便点的就是盛定直。

&ep;&ep;盛侯府爵位由来,原是起于大融开国皇帝,盛家祖先有从龙之功,因此便赐了爵位,世袭罔替。

&ep;&ep;不过传到现在,虽盛家爵位犹在,但门第已不比以往,尤其是家中再未出过什么有影响力的大官,因此在京城勋贵圈已逐渐沦为末流。

&ep;&ep;这次盛定直参加会试,他们是寄予了厚望的,毕竟他是这辈盛家人里最优秀的后辈。

&ep;&ep;融景帝拿着他的文章,问了其中几个问题,他都一一答了,谢良臣在旁听着,这才发现他观点也与自己一样,都是坚持以法治国的。

&ep;&ep;只是他的态度没有谢良臣那么坚定,在提出建议的同时,也表示大赦天下也同样是很好的治国手段。

&ep;&ep;对于他的想法,其实谢良臣也不是不能理解,毕竟上头的皇帝宽厚,那么他们这些门阀阶级以及原本的功勋之家,只要没犯大错,都可以永保富贵。

&ep;&ep;前面已经点了三人了,谢良臣觉得可能是按名次来排的,那就是说自己至少也得排到第四去了,第四是传胪,一会要唱名的,也不知道他嗓子撑不撑得住。

&ep;&ep;不过,问完盛定直,融景帝下一个仍未点到他,而是问起了孟彻。

&ep;&ep;原来孟彻不仅出身观州世家,其爷爷竟还担任过国子监的祭酒,融景帝以前也曾送皇子去过国子监读书,因此在问孟彻学问之余,便又问了两句他爷爷的身体如何,算是关怀老臣。

&ep;&ep;谢良臣现在已经不考虑嗓子的问题了,觉得自己最好肯定也只能得第五名。

&ep;&ep;毕竟拼爹拼不过啊,唯一一个与自己一样的蔡占和,人家又有特殊的记忆点,给皇帝留下的印象新奇得很,他是肯定比不了的。

&ep;&ep;不过第五名也很好,二甲进士,再加上他也是乡试中乙榜,殿试又等甲榜的话,就是正经的两榜进士了。

&ep;&ep;这是古代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出身,与那些由乡试副榜,以及殿试同进士出身的人相比,他们这种两榜出身的人有着天然的优势,不仅升官快些,而且没有上限。

&ep;&ep;终于轮到自己,谢良臣也肃了面容,严阵以待。

&ep;&ep;原本预备着融景帝会问殿试文章里的内容,谢良臣腹稿都打好了,哪知他却不按常理出牌,反而问起他家乡的事来,还问他会不会插秧。

&ep;&ep;谢良臣有点蒙,不过也平和对答,“回陛下,臣在家中时亦常常下地,插秧也是常干的,只是有些怕那吸血的蚂蟥,所以常常要在腿上糊了厚泥。”

&ep;&ep;“蚂蟥吸血确实可怖,明明生了利口,却偏要做那附身软物,真乃害虫也。”融景帝笑着接了一句。

&ep;&ep;谢良臣总觉得他这是话中有话,想着对方该不是要以此话题教训群臣吧?若是这样,那他得罪人可就得罪大发了。

&ep;&ep;可是融景帝没有问话,他也不能擅答,于是只好憋着。

&ep;&ep;所幸对方没有继续深/入,而是随意问了他些家常小事,比如家中几口人啊,以前没考中乡试的时候靠什么生活啊等等。

&ep;&ep;谢良臣一一作答,知道融景帝这是想显示他关心百姓民生,所以也配合的将乡间农事说得尽量轻松动听一点。

&ep;&ep;果然,听说荣县年年丰产之后,融景帝很高兴,还说要嘉奖荣县的县令。

&ep;&ep;那边已经提到了擢升官员,谢良臣就知道自己不用再回答什么了,毕竟看样子,融景帝对他本人学问如何,根本一点也不在意。

&ep;&ep;说了几句民生,君臣互相吹捧完毕,融景帝下旨了:“点谢良臣为状元,蔡占和为榜眼,江牧为探花,孟彻为传胪。”

&ep;&ep;作者有话说:

&ep;&ep;【1】策问题目,历史真实出现过。

&ep;&ep;第52章夸官

&e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