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夜歌行第六百六十四章天底下的道观道门以长生不老之道作为最高信仰,它劝人通过养生修炼和道德品行的修养而长生成仙,最终解脱死亡,求得永恒。

至南朝时期,深受佛教寺院宗教生活模式的影响,出家修道成为新的修道风尚,道士也在努力开创一种新的修道和弘道方式,于是一大批仿照寺院格局的道馆开始兴建起来。

虽然很多道馆的规模难以同当时发达的佛教寺院相媲美,但院落式的格局、殿堂式的建筑以及供奉尊像、作为修道诵经兼居住的功能等,则与大唐的佛教寺院大体一致。

而且仅从建筑名目就可以知道,道馆经济在当时也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就是说,大型道馆同时又是经济实体。这些都大体同于佛教。

正规敕建的道馆栋宇华壮,供养精奇,所有殿堂、造像、园林乃至产业一应俱全,六朝道经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置观品所描述的大型道馆,具有各种用途的建筑空间,而且药圃果园,名木奇草,清池芳花,种种营葺,以用供养。

道观是道士修炼的地方,在什么地方修建道观和修道是紧密相连的。道门的基本信仰是道,认为道是虚无之乐,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宇宙、阴阳、万物都是由它化成的。道门信仰中与道并提的是德,道门经书中解释为:道之在我者就是德。

自然经中说:德言得者,谓于道果。所以道门规定信徒要修道养德,相信修道可以摆脱尘世的疾苦烦扰,生活安乐,这是一种精神修炼,目的是追求在心理上、精神上达到清静无为的出世境界。因此道士把修道放在首位。

修道的方法有很多,如祈禳、存思、养性、内丹、外丹等等。但无论用哪一种方法修道,无非是求清静无为、离境坐忘,都需要安静,不受外界干扰。道为了避开嘈杂的城市,纷纷跑到深山老林中去修道。

所以虽然都城中也有道观,但大部分道观也同佛寺一样位于安静、空旷、风景优美的山林之中,与世俗繁华隔绝,极力营造出道门中的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的境界。

道门的宫观有两种性质:一是子孙庙,二是丛林庙。

子孙庙由师徒之间代代相传,庙产可以继承,有专属的门派。其他门派的道友可以暂时居住,但不能插手庙务。一般新出家的弟子都在子孙庙。首发网址

丛林庙不允许收徒,庙产不能继承,属于天下所有道众共同所有。受禅宗的启发,道门从万年前开始,也逐渐转向重视内在的清修无为和重玄学。全真派还参照禅林制度建立了道门的丛林制度。

丛林庙一般不分门派,凡是道门的法裔弟子都有权利居住、管理庙务。

一般,无论年龄、性别、出家时间,凡是可以居住在里面的道人,都有权被选举为最高领导人。长期在丛林庙居住的道人叫常住道人,一般给安排有职务,为其他道人服务。

丛林庙分工明确,俗称三都五主十八头,分管讲经、化缘、安全、斋醮、人员安置、自养、做饭等等事宜。一般,新出家的弟子先在子孙庙学习这些知识,三年后得到冠巾,经师父允许后,才可以去丛林庙挂单居住,深入学习。学习后,再归来。

另外,门派不是以出家在哪个庙决定的。而是由度师的法裔决定的,度师根据派系授予派名。而后,无论去哪里,都是这个派,也可以住子孙庙,也可以住丛林庙,只要适合。

一般,新出家所居住的庙就是自己度师的庙,但是不是绝对,是通常而言。有了度师以后,遇到更好的道士,可以再拜先生,法裔就不需要改了。黄帝学道,曾拜了七十二个先生。

度师只有一个,但先生可以越多越好。因为表示你勤奋、好学。道门的宫观有两种性质:一是子孙庙,二是丛林庙。

这些都是后面慢慢演化而出的众多规规矩矩,而在徐晓锋的认知之中,其实道观也就只有两种,青城山一种,其余的道观总共一种。

青城山,颍川青城山,素有洞天福地、人间仙境、青城天下幽之誉,位于玄陵颍川西南,古称丈人山,为邛来山脉的分支,北接岷山,连峰北绝,山林青翠,景色青幽。

城外诸峰环绕,山上树木茂盛,山路两旁古木参天,浓荫覆地,群峰环抱,四季常青,故名青城山。青城山分青城前山和青城后山。前山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后山自然景物神秘绮丽、原始华美如世外桃源。

一踏入青城山门,你就明白何以有青城天下幽之说。山幽、水幽、林幽、亭幽、桥幽、路幽青蓉略记里,就惊叹青城青得出奇,是一种使人吸到心中去的似滴未滴,欲动未动的青翠。

青城山是道门发源地之一,属道门名山。天师张德来到青城山,选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结茅传道,青城山遂成为道门的发祥地,被道门列为第五洞天,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数十座道门宫观,珍藏着大量古迹文物和近代名家手迹。

可以说,青城山是一座

纵横千百年的活的道门博物馆。

沿着青石板铺就的山道逐级而上,山涧流水至上而下川流不息,阵阵山风透过树林发出沙沙的响声,风声、雨声、流水声混合起来,仿佛是之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