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大帝对俞跗号脉就能知道人的生死状况感到惊讶,并连声赞叹。

俞跗很谦逊地表示,这都是老师歧伯的智慧,自己只是学以致用罢了。

歧伯听了很不以为然,他说:“大帝,你有所不知,理脉知生死,从先师僦贷季那一代就已经会了,传到我这一代已经是第二世。再到俞跗这一代,已经娴熟了。”

说话间,一行人回到岐家。

歧伯召集所有的弟子来会客堂屋,然后依次把他们介绍给轩辕大帝认识:

俞跗,歧伯的大徒弟,精通阴阳五行、针刺、按摩、理脉,会外科手术。

少俞,俞跗的弟弟,才十四岁,年龄尚少,正在学习针刺。

少师,擅长阴阳,并摸索体质和疾病的关系。

伯高,精通经脉,研究血气,摸索针灸。

轩辕大帝听了介绍,心里喜不自禁。他想,这些虽然是歧伯的徒弟,但个个都是医学高手,如果能说动他们跟随自己,那就再也不用担心族人的病灾了。

轩辕大帝这几年一直在网罗人才,也早就琢磨出一套道理来,想要说服别人臣服自己,那么就要先打动他们。于是他把自己的宏志向大家又陈述了一番,并诚恳地要邀请他们加入自己。

众人都看向歧伯。歧伯说:“先师说过,研究医术就是为了救人。我们医术无论有多高明,在岐山这里,也只能救治方圆百里的人。但如果跟随轩辕大帝,我们就能救治更多的人。所以我和俞跗会跟随轩辕大帝而去,你们可愿意跟随去有熊氏部落吗?”

几个人本就有一颗救人治病的心才跟随歧伯学医,现在听他这样说,自然是要跟随他的。于是纷纷点头,表示愿意去有熊氏部落。

歧伯见大家齐心,也非常高兴,于是把岐家的家人随从安排妥当,便率领徒弟们跟随轩辕大帝一路向东,到姬水河畔的有熊氏聚落去了。

就这样,轩辕大帝费劲千辛万苦都未能在大哥那里得到半点医学知识,却因遇到歧伯,不费吹灰之力便组建出一支精良的医疗队来。这也是华夏民族医学界的第一支队伍。

这支医疗队的到来,在有熊氏部落引起了强烈的骚动,聚落里的人们非常崇拜他们,那热烈的气势,完不亚于现在的粉丝们追星。毕竟在那个年代,人们的基本要求只有两个:饿了有饭吃,病了有人治。现在有轩辕大帝能够保障前者,而后者因为缺乏医术一直是听天由命,歧伯他们的出现,等于后者也就有了保障。

伯余马上带人去山上采集好多树皮来,用最好的麻制成麻布衣服送给他们。别人的衣服都只有一小块斜批在肩上,或是围在腰间。但他们的衣服却是宽宽长长,大大方方。伯余想以此来表达族人对他们的敬意,而且也是一种标识,能够让人们在人群中一眼就能看出来他们是治病救人的人。

歧伯他们自然也懂人们的心意,于是高高兴兴地收下了。从那时候起,就有了不成文的规矩:医生行医的时候都会自觉地衣冠端正,哪怕是便服,也是宽衣长袖,绝不会奇装异服。直到后来一个名叫李斯特的英国医生出现,他将这些宽袖便服统一成白色的衣服,于是医生们个个都穿白大褂,并被人们尊称为白衣天使。因此说,伯余精心制造的麻布长衣便是白大褂最早的雏形。

在聚落里,歧伯还发现了雍父发明的杵臼。有一天,歧伯看到有人用杵臼舂米,仔细看了又看,然后叹道:“这个东西好,可以用来舂药。”

雍父得知此事后,当即制作了两套杵臼送到歧伯他们的住所。然而那个杵臼太大,有的草药分量少,根本不值得一杵,于是雍父又制作了几套小的杵臼,专门为加工草药使用。后来,杵臼就成为一种重要的药物加工工具,一直沿用到现在。如果你去往偏僻地方的中药店,还能看到这种工具。

力牧看到这么多人都是懂医术的能手,兴奋得很,他悄悄对轩辕大帝说:“连年迁徙,再加上这两年和其他部落纷争作战,很多人都落下胳膊疼腿疼的毛病,能不能请他们给治疗一下?能解除大家的伤痛最好,不能解除也没关系。”

“我们算是想到一起去了。不然我费尽力气寻访懂医术的人做什么呢?”轩辕大帝也有心想要部落的人都见识一下歧伯他们的医术,于是请他们出手给聚落士兵们治疗。

俞跗率先领命,他请大帝把有病痛的士兵汇集到一起。力牧于是传令下去,很快广场上便汇集了百余人。这些人在野外受了风,或是在战争中扭伤,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甚至有人需要搀扶才能走动。

力牧见此情景,心里很为俞跗发愁:这么多人,要熬制汤药的话,得用多少陶罐啊?那时候可没有大锅,都是烧制的陶罐,而且容量非常小,熬制汤药的话,一罐也就三四个人的量。

为了以防万一,力牧吩咐聚落里的女人们,家家户户准备好陶罐和柴火,只等俞跗一声令下,就好一起熬制汤药。

力牧把这个安排告诉俞跗,俞跗却大笑起来,他说:“力牧,你的细心非常好,但是你还是下令让她们散了吧,我治病不需要熬汤药的。”

“这家伙未免太自大了!不用药也能治病?”力牧心里腹诽着,却也不好说出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