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完结婚证,常清感受到的不是快乐幸福,感受到的是屈辱和憋屈,感受到不是结婚快乐幸福而是离婚的不快郁闷憋屈冷战感觉,常清多么希望看到小样欢天喜地、激动兴奋的样子,结果看到的是两人哭丧着脸、一脸不高兴、一脸不情愿、一脸不心甘情愿的样子,好像还没有准备好,还没有想好结婚的样子,为了结婚而结婚,为了房子而结婚,为了年龄而结婚,为了父母的担心而结婚,好像迫不得已而结婚,可实际是这样吗?没有人逼着他们结婚,没有人把刀子架在他们脖子上,他们干吗急着结婚?应该等到想结婚时再结婚,干吗为了房子而登记结婚,应该是水到渠成才,瓜熟蒂落才对。

小样和常清可能都是这样感受,常清感觉结婚就像离婚,出了政务大厅各走各的,一个不理一个,还在为结婚相片的事怄气,两个人互生闷气,一个不理一个,就这样一前一会走着,常清想到过能过则过,实在过不下去,再离婚也不迟,根本没有意识到婚姻对自己一生的重要性,像过家家似的可以推倒从来,根本没有意识到婚姻是人生大事,马虎不得。

嫁对一个人幸福快乐一生,嫁错人毁灭三代。

可能他们两人都这种感受。没有想好就结婚。

常清根本没有想到婚姻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是多么的重要,就这样不想嫁时稀里糊度的把自己给嫁岀去,就为了一纸介绍信,为了自己的年龄,为了自己的自尊,为了证明自己是个贤惠孝顺的好媳妇、害怕别人笑话,害怕别人的看法,为了堵一口气,为了小样的细心会照顾人,而不是为了自己今后的幸福快乐生活,自己的未来,他的人品而结婚,这给自己今后的生活埋下祸根而不知。

别人领结婚证需要庆贺,而他们领完各走各地,常清回学校,小样回总部。

常清总觉得自己一颗鲜花插在牛粪上,哪个憋屈那个屈辱那个伤心那个不情愿,身边没有亲人,自己就这样稀里糊度的把自己嫁掉,没有亲人朋友的祝福。

常清想要一个风风光光的婚礼,穿着婚纱,成为万人瞩目,万人祝福的热闹祥和幸福快乐的婚礼,希望在学校或他单位举行,可小样坚决反对,说不想成为猴子被人耍,因为他看到大学校友于民和小燕的结婚,被大家搞得热闹非凡,什么恋爱介绍、一起吃苹果、一起拥抱亲吻,90年代初的婚礼还是民间的习俗,怎么热闹怎么来,没有去考虑结婚人的感受,反正民间流传一句话,结婚三天无大小,热闹就行、闹闹洞房花烛夜等等,不像现在婚礼高大上,以前的婚礼是民间小调,具有民间气息。

小样看到常清高中同学结婚时,坐在马车上四门透风,他觉得凄惨,所以他坚决反对举行婚礼,不想让别人把自己当猴耍,还有一个原因经济问题吧。他的道理一套一套说他们结婚不想靠父母,自力更生,大学刚毕业没有钱,结婚是两个人的事,干吗让这么多人参与,让别人当猴耍,他要回家结婚,就简简单单的请亲朋好友来家里相聚就行。

常清拧不过小样,想想也是,就答应回小样家,回他父母家结婚。

他们是几月几号领的结婚证,常清已经记不清楚,只知道放暑假前领的结婚证,谈了不到一年领的结婚证,打算春节时回小样父母家结婚。

放了寒假他们坐火车先到了常清家,第二次拜见了常清父母,常清父母是通情达理、精明能干、善良仁慈博爱父母,父亲是当地有名的铁匠,母亲是贤惠孝顺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妇,里外一把好手。

第一次小样拜见常清父母,父母的意见是只要常清愿意就行。常清很希望父母帮自己把把关,母亲却说自己的事自己做主,不想得罪未来的女婿。

常清很希望父亲能找小样谈谈话,父亲很慈祥,没有这个意识,所以不可能和小样谈要对姑娘负责的话,农村人很朴实,女大当嫁很正常的事,没有什么好说的。

常清想通过父母为难一下小样,对他父母的不满有个回应,结果父母全部通过没有刁难,只是告诉女儿自己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本来第一次小样想带常清回他父母的家,常清母亲比较保守和传统,没有结婚不允许去婆家,一个东一个西,为了报复他父亲的不满意,为了自己的自尊,常清只收看小样的来信,却不回一封信,把小样折腾的够呛,魂不守舍。

这此是回家结婚,母亲说家里孩子多,就不派人参加常清婚礼,不要彩礼也不陪嫁,常清就孤零零单身回婆家结婚。

坐了一天一夜火车徬晚才到小样的家,刚一敲门,小样父母感到万分惊讶欢喜,根本不知道他们回来,还把他们赶出家门,说等放完鞭炮再进家门,进了家门,新房已经布置好了,是二房一厅,吃了晚饭洗漱完毕,婆婆说让他们一起住在新房,常清坚决不同意,没有举行婚礼就不算结婚,常清住在婚房,小样住在老房子,每天来回跑。

银城的冬天很冷,不过有暖气,常清虽然心里不高兴,第一次去婆家结婚,小样竟然不告诉父母他们回家时间,进门还被推出门外等放鞭炮,没有办法谁让自己嫁给一个木头木脑的人,根本没有把自己放在心上,没有把自己当回事。

结婚是人生大事,就这样不被重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