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ep;胤禔为了等三个弟弟,拖拖拉拉来到欧洲大陆的时候,已经是太阳历的九月了。

&ep;&ep;这时候,欧洲即将进入最黑暗的时刻。

&ep;&ep;在这时候,胤礽的书信也到了。

&ep;&ep;胤禔捏着胤礽的书信笑了笑,让弟弟们支棱起来,把留在欧洲出访和干活的官员、民间学者全部使唤起来,让他们去游说欧洲诸国,调停战争。

&ep;&ep;“大寒灾和战争让欧洲民不聊生,欧洲人也是人,也是爹娘生养的。我大清礼仪之邦,仁义之国,看不得人受苦。你们拿着本王的举荐信,去各国游说,希望他们能停下战争,携手救治百姓。”胤禔大道理是一套一套,“上策是停战,中策是停火,下策则是咱们低价卖给他们粮食,帮他们赈灾。我大清虽然国力有限,但不忍心看生灵涂炭,愿意从牙缝里挤出粮食来救济友邦。”

&ep;&ep;胤禔的三个弟弟们:“……”

&ep;&ep;大臣和民间学者们:“……”

&ep;&ep;如果这话是太子殿下在说,他们就信了。但此话从直亲王口中说出来,他们怎么总觉得直亲王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呢?

&ep;&ep;不过能调动粮食的权力在皇上手中,直亲王只是奉命行事。

&ep;&ep;皇上和太子仁慈,做这种事正常。他们只是对直亲王有偏见,才会狐疑。

&ep;&ep;大清的大臣和民间学者们就算没有一颗仁慈之心,但也希望能经过调停欧洲大战之事青史留名。

&ep;&ep;大臣们和民间访问团的文人们都是饱读诗书之人,史书中的典故倒背如流。

&ep;&ep;读过史书的人都知道,最群星璀璨的时候,就是春秋战国之时。

&ep;&ep;现在欧洲,不正是春秋战国吗?

&ep;&ep;他们从史书中看过的那些辉煌的故事,如果能在欧洲的春秋战国中实现,说不准他们也能在未来混一个圣人的头衔。

&ep;&ep;而且这可是调停海外的战争,听上去比国内自己打来打去还厉害一些。

&ep;&ep;当然,这些人中也有真正仁慈,真正认为欧洲人也是人的好人。

&ep;&ep;比如年纪已经很大了,但身体越来越好的顾炎武等人。

&ep;&ep;他们来欧洲之后本有些水土不服,但见到与众不同的风土人情之后,心中理想火焰熊熊燃烧,居然连带着身体也仿佛变年轻些了。

&ep;&ep;他们出海已经几年了。

&ep;&ep;这几年大清民间学者出访使团的船来来回回,人换了好几拨,那几个出访前见过胤礽的老头子们却一个都没有回来。

&ep;&ep;胤礽特意吩咐清军照顾他们。他们住在荷兰同一个庄园中,一同出门,一同结交外国好友,一同回来整理见闻著书立说。

&ep;&ep;当欧洲乱起来之后,他们不忍看着生灵涂炭,再加上身体不好,本准备回国把草稿整理好,将新的书刊印成册,了结最后一桩心愿。

&ep;&ep;但胤禔这一番话后,他们却变了主意。

&ep;&ep;这帮一只脚踏入坟墓的老头子们想起自己在清军入关之后,见到中原百姓种种惨事,不由移情。

&ep;&ep;他们曾经奋斗过,也曾经逃避过,最终失去了所有梦想。

&ep;&ep;现在仿佛旧事重演,他们就算不能结清遗憾,至少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做一做该做的事,能救下几条命就救下几条命,也算不枉这风烛残年了。

&ep;&ep;胤禔接到的胤礽的书信中,有让胤禔好好照顾顾炎武和其他几位老人,让他们赶紧回京的话。

&ep;&ep;胤禔都为他们备好船了,他们却不愿意离开。

&ep;&ep;胤禔懒得管其他不认识的人,只找到顾炎武道:“你是保成的老师,若你死在这里,我怎么和保成交代?你也知道保成对亲近之人有多心软,我绝不会让保成为你难过。你不走我,我就绑你走。”

&ep;&ep;顾炎武叹气:“直亲王,将老朽这一封信交给太子。若太子见过后仍旧坚持让老朽离开,老朽就离开。”

&ep;&ep;胤禔无语:“我觉得你就是在拖延时间。罢了,不就是让蒸汽船跑一趟,这点钱本王耗得起。”

&ep;&ep;胤禔知道顾炎武倔强,若是强硬地将顾炎武带走,中途可能会出意外。既然顾炎武松口,他就按照顾炎武的话来做。

&ep;&ep;胤禔本以为,无论顾炎武写了什么,胤礽都不会同意年事已高的顾炎武待在欧洲的乱世。

&ep;&ep;但胤礽看到书信之后,却长长叹了一口气,说不出拒绝的话。

&ep;&ep;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人之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鹅毛。

&ep;&ep;每一个读书人都知道的道理,但能践行的人少之又少。

&ep;&ep;正如厉害的将领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