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ep;城府深沉,心思敏锐的男人,一眼就看出了,这字写得仓促。

&ep;&ep;以及这屋里淡淡的酒气……黑衣侧头认真地嗅了嗅,嗅出这是上好的桂花酿。

&ep;&ep;香气浓郁,酒味清纯。

&ep;&ep;他阴笑着舔了舔唇,觉得甚好,酒、色、财、气,看来白衣也要堕落了。

&ep;&ep;这抹笑意,在看到白衣流放了淮南崔氏时,僵了那么一下,旋即冷哼:“妇人之仁。”

&ep;&ep;黑衣在心里辱骂了白衣一百句蠢货之后,方才继续看信。

&ep;&ep;除了这件事,倒是没有什么异常。

&ep;&ep;但这就是最大的异常。

&ep;&ep;白衣是个很规矩的人,虽然他自诩洒脱不羁,啧,但实际上总是被条条框框束缚。

&ep;&ep;比如每个月的书信,那小子从来不会怠慢。

&ep;&ep;用狂草敷衍他,就更不可能。

&ep;&ep;这个半个月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占据了白衣的心神,让他连写个信都这么仓促敷衍,心不在焉。

&ep;&ep;真教人想知道。

&ep;&ep;赵允承将信凑到烛火边点燃,然后扔进旁边的铜盆。

&ep;&ep;火光将他的脸,照得忽明忽暗。

&ep;&ep;高远起夜,披着衣服出来看了一眼王爷的卧房,果然已经亮了灯。

&ep;&ep;这是赵允承的习惯,每个月的月头和月尾交接之时,赵允承必然会连夜伏案工作。

&ep;&ep;直到天亮,王爷就会穿上一袭黑底绣九条金龙的官服,出门上朝。

&ep;&ep;这就意味着放风了半个月的朝廷大臣们,马上要迎来被摄政王支配的恐惧。

&ep;&ep;所以初一真不是个好日子。

&ep;&ep;一般能够称病不上朝的老臣都这样做,剩下的没胆子倚老卖老,只能缩着脖子老实上朝。

&ep;&ep;一大早,宫门口,马车成群。

&ep;&ep;官员下马车,结伴前行。

&ep;&ep;这是规矩,官员的马车不得驾入宫门,如果说这些前来上朝的人里,谁的马车有资格直接进去,那么就只有摄政王赵允承的马车。

&ep;&ep;不过这位摄政王向来行事乖僻,有时候不一定是乘坐马车。

&ep;&ep;比如今天,那位披着一件猩红披风的煞神,骑着一匹通体黑亮的骏马,从官员们身边呼啸而过,真真能把人吓死。

&ep;&ep;“这摄政王真是的……若是撞了人如何是好……”那个险些被撞的老官员吹胡子瞪眼地怒骂道。

&ep;&ep;“快别说了。”一个同僚阻止他,唏嘘道:“你我的性命在他眼里,你觉得重要吗?”

&ep;&ep;那个抱怨的官员,被同僚说得哑口无言。

&ep;&ep;是啊,赵允承又怎么会在乎他们的死活。

&ep;&ep;那位凶神恶煞,眼里揉不得沙子摄政王,只怕巴不得把他们一个个只拿俸禄不办差事的老臣子,活活弄死才好。

&ep;&ep;第11章

&ep;&ep;大乾,初一十五为大朝,五品以下的京官也需得参加。

&ep;&ep;其余时候,凡是五品以上官员,每三天一次。

&ep;&ep;需要上朝的日子里,不仅官员们要大早上地爬起来,就连小官家也七早八早地起来,任宫婢给他穿上龙袍,出来听政。

&ep;&ep;当然了,官家现在年纪尚小,只听不议。

&ep;&ep;整个朝堂大部分是掌握在摄政王赵允承手中,平时他不在的时候,便由宰相、枢密使、三司使,一同把持朝政。

&ep;&ep;在赵允承独揽大权之前,宰相姓杨,而赵允承把持朝政之后,能说得上话的老臣子,只剩下三瓜两枣。

&ep;&ep;如此一来,人人都知道,摄政王是一言堂,敢跟他过不去,那就等着被罢官。

&ep;&ep;像前宰相杨老一样告老还乡也还罢了,要是像前枢密使一样被推出去午门斩首,那就完了。

&ep;&ep;这个初一,是小官家赵景暄既期待又忐忑的初一。

&ep;&ep;早朝上,他头戴金冠,正襟危坐,频频望向自个的九皇叔。

&ep;&ep;而那黑袍金冠的摄政王,站在下首,位列武官第一。

&ep;&ep;此时他面色威严,眉宇冷峻,只顾着和大臣们商讨政事,并没有注意自个的皇侄在做什么。

&ep;&ep;说是商讨,其实不过是各官员把政事汇报,凭摄政王做个定夺。

&ep;&ep;若是旁人有别的意见,倒也不是不能说,先提着脑袋再说。

&ep;&ep;朝上提到两浙巡抚案,小官家的寒毛立刻竖立了起来,真真是如坐针毡,惶恐不安。

&e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