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ep;第151节

&ep;&ep;直接输入图片链接即可插入图片,限5个链接蒸饭

&ep;&ep;这个事情是我真实所见。

&ep;&ep;一个大家族的老人去世了。家里搭棚子,请笳乐,请丧鼓。排场隆重。以示对老人离去的哀伤。

&ep;&ep;客人来的多了,就摆流水席。开席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八九点钟。

&ep;&ep;老人的子女众多,虽然忙碌,但也应付得来。

&ep;&ep;就是在蒸饭的环节上出了问题。饭是用甑子蒸的,就是那种竹屉子,把漓好的米,放在里面,在把竹屉子搁在大锅上,用水蒸。

&ep;&ep;这家人厨房里,饭蒸了一个多小时了,米饭竟然还是冷的。

&ep;&ep;去看大锅里的水,却在沸腾,可甑子就是不上汽。这下,子女们就犯了难。总不能让来吊唁的客人,光吃菜,不吃饭吧。

&ep;&ep;子女们都在为这个事情犯难。丧事上出怪事,本也常见,但真的碰见了,还真不好应付。

&ep;&ep;子女们就问他们的母亲。逝者的妻子。

&ep;&ep;老人家毕竟经历丰富。应该知道蹊跷。

&ep;&ep;可是老人家,不说话,也许是陪伴自己几十年的伴侣走了。伤心的很,懒得理会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眼看,酒席上的来客,酒过三巡,要吃饭了。

&ep;&ep;子女就给老母亲说好话。

&ep;&ep;老人还是不说话,只是把大媳妇看着。

&ep;&ep;这下子女们都明白了。

&ep;&ep;老人子女众多,却只有两个儿子,一大一小,一个是长子,一个是幺儿,姑娘年龄都在中间。

&ep;&ep;宜昌风俗,丧礼上的饭必须要长子媳妇来蒸的。

&ep;&ep;可长子在若干年前,不顾家人的反对,发达后,抛弃了发妻,另外寻了年轻漂亮的女人二婚。家人无法接受,仍然把前妻当做大嫂。并不待见长兄的后妻。

&ep;&ep;即便是老人去世,仍然把从前的大嫂,请来蒸饭,表明态度,还是不把大嫂当外人。

&ep;&ep;事情就出在这里了,离门的大嫂,就是无法把饭蒸熟。

&ep;&ep;无奈之下,只好幺儿子的媳妇重新蒸饭。这下问题就解决了。饭不到二十分钟。就蒸熟。

&ep;&ep;大嫂心情郁闷,顿时走了。原来去世的老人还挺计较这件事的。

&ep;&ep;我就不绕弯子了,这就是我的家事。

&ep;&ep;第152节

&ep;&ep;儿子要吃肉

&ep;&ep;仍旧是个真实事件。发生在九十年代的最后一年。

&ep;&ep;宜昌位于伍家岗的一个大型的国有企业宣布破产。上万人全部失业。那时候叫下岗,一个比失业冠冕堂皇点的名词。

&ep;&ep;这个厂有大部分都是双职工。

&ep;&ep;年轻的,有文化的大学生无所谓,都另栖高枝,大展宏图去了。

&ep;&ep;可是谁能记得那些四十往上,五十不到的中年人呢。离退休还有很多年,子女都在上学,老人需要照顾。他们没有了经济来源。怎么办。

&ep;&ep;这个年龄段的人,多数是五十年代生人。本该上学的时候,却在农村下乡。那里有什么文化知识,去面对已经完全面目全非的社会。

&ep;&ep;他们所有的积蓄也都投入到自己单位的股票中。当初争先恐后购买的原始股票,随着企业的破产,现在擦屁股都嫌硌应。

&ep;&ep;我一直认为,这是一场灾难。

&ep;&ep;一辈子都定时领取工资的中年男女,却在如今到金山市场去批发点小商品回来,到了晚上,在五一广场上,摆地摊。卖一些钥匙扣、梳子、袜子、水货vcd碟片……物事。卖出一件,估计能挣几毛钱。一个晚上下来,能挣十块钱,算是生意红火了。

&ep;&ep;加入摆地摊的人越来越多,大家发现,浩浩荡荡摆摊的队伍,都是从前的同事。以至于五一广场的名字在那几年,在民间,改换了名称——八一广场(不好意思,我还是把那家企业的名称透露出来了)。

&ep;&ep;身体较好的,只能去干保洁的工作。或是给某个单位看门房。年纪不是太老的,去送牛奶、送报纸……

&ep;&ep;这些工作都有一个相似的地方——一个月薪水不超过四百块钱。

&ep;&ep;四百块前能干什么?

&ep;&ep;当时米价超过一元了,坐公交车也是一元。油五元一斤。煤气坛子三十五……

&ep;&ep;别看这些零零碎碎的小钱,一个贫穷家庭很难支持的。

&ep;&ep;如果家里有病人在卧……我无法想象。

&ep;&ep;还有一个大头(宜昌方言:主要支出):小孩子要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