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位长相讨喜的女孩子端坐在窗前,拿着一张一臂宽的写满小楷的罗纹纸正在细细品读。

&ep;&ep;附近一所书院的学生应思卉特意在午休时间跑到白马街上买纸墨,因为这里的价格比书院门口的铺子便宜不少,她出身贫寒,家中供读已然不易,自己平常都会过的俭省一些。

&ep;&ep;跟纸墨铺子的掌柜几番讲价,应思卉终于以较为低廉的价格买到纸墨,她愉快地朝书院方向走回去,却在经过一家铺子的时候突然停住了脚步。

&ep;&ep;应思卉看看那专心致志读着什么的姑娘,抬头看向铺子的店招名。

&ep;&ep;览文亭。

&ep;&ep;好新奇的名字,不知道是卖什么的,但似乎与文人有关。应思卉好奇心起,上前一步,叩响窗台,问店家:“姑娘,你这是新开的店吗?卖什么的?”

&ep;&ep;店家姑娘不是别人,正是被许清元委任过来照管报亭生意的方歌。

&ep;&ep;方歌未语先笑,给人的印象很好:“这位姑娘,我们店确实刚刚开业,至于卖什么……”

&ep;&ep;她朝面前与窗口齐平的桌子上一努嘴:“就是这个,姑娘一看便知。”

&ep;&ep;应思卉从桌面上拿起一叠罗纹纸,缓缓展开,一下子就被密集的信息量冲击到了。

&ep;&ep;在这个时代,邸报已经趋于完善,甚至设置了专门用于出邸报的官方机构——通政司,它在内阁附近设有抄写房,通政司每天都有专人往返抄写房拿取当天的时事新闻。

&ep;&ep;邸报的内容包括皇帝的言行,军事外交,大臣的重要奏章,朝廷的重大决策事宜、公告和律令,甚至也包括官员的升迁和罢黜。京城地区的官员每天都能拿到记载前一天重要新闻的邸报。邸报一般是一张对折的双页纸,类似于现代的报纸。

&ep;&ep;但京城以外官员很难每日拿到邸报,根据与郢都距离的不同,地方官员接收到通常是成册的邸报,上面可能记载着上一旬的消息,甚至是上个月的消息,时效性极差。

&ep;&ep;不过也比平民百姓之家要好,他们根本没有获取邸报的途径,对时事政治的了解和素养与官家子弟有着天壤之别。

&ep;&ep;所以当应思卉看到这份叫做《郢都杂报》的报纸时,立刻被其上面所记载的京城热点话题深深吸引。

&ep;&ep;——四月,临安公郡主大行生辰礼,圣上赏赐……改赐封号,享食邑。冯御史连参郡主十天,郡主道:长者赐不敢辞。但郡主自知违制,自请禁足亲王府一月……

&ep;&ep;“怪不得去过郡主生辰宴的老师回来后神情那么严肃。”应思卉喃喃自语,忍不住继续往下看。

&ep;&ep;——《狱令》经内阁审议通过,正式颁布,于今年中秋后生效施行……

&ep;&ep;她思量一番,然后想起什么来似的偷偷看了一眼方歌,心中告诉自己,再看一个,看完就走,不然太过失礼了。

&ep;&ep;——礼部法人司设置专家委员会,充分听取商会专家的意见,公正评定法人资格……

&ep;&ep;应思卉又是恍然大悟:怪不得这阵子总是听同窗们念叨着什么法人司、专家委员会的,原来是这么回事啊。

&ep;&ep;方歌谨记许清元的叮嘱,即便有文人在门口站一天,把报纸内容都看了一个遍,也绝不赶客。因此也不出言催促面前的女学生,继续保持着喝茶读报的悠闲姿态。

&ep;&ep;读完上面三篇文章,应思卉没忍住又往下看去。

&ep;&ep;第一次做报纸,许清元非常保守的每页都做了四开版,综合整份报纸,一共收录十六篇文章,内容充实而丰富。

&ep;&ep;应思卉一站站到下午上课时辰,她不能耽误课业,但又实在放不下这份报纸,一狠心一咬牙拿出刚才买纸墨省下来的钱,向方歌问价。

&ep;&ep;方歌笑着说:“一张十文钱,姑娘要几张?”

&ep;&ep;“一张,给我一张就好。”应思卉抠出十文钱交给店家,口中忙道。

&ep;&ep;下午课间休息,应思卉忍不住将报纸拿出来,津津有味地继续研读。这一幕被其他同窗看到,纷纷凑过来看她拿的是什么新奇东西。

&ep;&ep;女学生中难得看到官家女子,但应思卉偏偏有这么一个叫萧娩同窗,她母亲是京兆府衙门的官员,她将邸报从小看到大,见到眼前这份报纸,有些看不上地撇嘴道:“上面的内容都是邸报上有的,也没什么稀奇的嘛。”

&ep;&ep;但其他学生却没有应和她的话,反而在应思卉周围围成一圈,看的十分入神,时不时还交流几句。

&ep;&ep;“临安郡主过生辰怎么又碍着言官了,我看他们就是闲得慌,芝麻大的小事都要参奏。”

&ep;&ep;“话不能这么说,清珑公主都还没享受食邑,临安郡主怎么能违背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