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桌上。

&ep;&ep;“各位兄弟,暂且别管那些小买卖,你们先看看这本书。”杭成难掩激动,对与会诸人热情推荐道。

&ep;&ep;黄老板一向跟杭成不太对付,见状不悦道:“一年少说几万两银子的买卖,杭大老板都看不上,那什么才是大买卖?这本不知从哪淘换来的破书吗?”

&ep;&ep;旁边立刻有和事佬出来打圆场:“哎,好了好了,两位老板消消火,杭老板,书您留下,我们商议完一定看。”

&ep;&ep;杭成冷哼一声,不欲跟姓黄的争一时意气,他卖给和事佬一个面子,暂且退出厅中,但临走前还是再三嘱咐几人一定要看他拿来的书。

&ep;&ep;议事厅里这几位待他走后,自然接着说买卖上的事,只是众人意见相左,几次磋商无果,和事佬干脆提议大家中途休息片刻。

&ep;&ep;闲着也是闲着,大家就随手翻阅起《商论》这本书来。

&ep;&ep;在场的无一不是商号大老板,眼光毒辣不说,论起把握时机的能力,更是超出普通人一大截。几人传阅一遍后,大家面面相觑,都从彼此脸上看到按捺不住的激动之情。

&ep;&ep;“这……”一人率先开口,“这要是真的……”

&ep;&ep;黄老板一拍桌子接道:“好,算杭成这老头子有点眼光,果然是千百年难遇的一桩‘大买卖’,怎么着老伙计们,咱们是不是得筹划筹划?”

&ep;&ep;众人皆点头如捣蒜,将方才布匹的生意撂开,热火朝天地讨论起面前这本书来。

&ep;&ep;没过几天,远在汀州的通判府上,门房小厮看着雪花一般递来的信件,开始怀疑府上是不是出大事了。

&ep;&ep;作者有话说:

&ep;&ep;第26章【倒v开始】

&ep;&ep;门房把一封封各地寄来的信件交到许长海手上,他拆开浏览过几封,都是禹地商人对《商论》的夸赞,刚开始许长海还觉得挺有意思的,但新鲜劲儿过后,加上公务繁忙,没有那么多时间看信,便让许清元代收,如有要紧的再禀报给他。

&ep;&ep;许清元便干起老爹秘书的活计,每天下学回家完成课业之后,都会抽空看上几封信件。

&ep;&ep;起初商人们的信件都是对《商论》的夸赞和疑问,偶尔有一两封是想跟许长海建立来往关系的。

&ep;&ep;随着时间的推移,信件的寄送地从禹相省慢慢扩展,逐渐辐射到全国,除禹地之外,就要数京城的来信最多。

&ep;&ep;而且来信人也从商人拓展到手工艺人、文人等等。其中文人的来信比较富有深度,他们不仅会提问题,而且还会自己尝试解答,并希望许长海能给予答复,否则就会“心痒难耐,夜不能寐”。商人的问题则与实践息息相关。

&ep;&ep;本来许清元想着互相交流思想,拓展眼界,可能会引起商人圈子的震动,但事态发展到后来却逐渐超出了她的预想。

&ep;&ep;冯老板一次次地请求加印,售出数量少说有几千本,这还不算其他书局盗刻的数量。在这个时代能读会写的人本就是少数,但一本本《商论》被售出后仿佛泥牛入海,本书的需求量仍然大的可怕。

&ep;&ep;寄信人的身份也越来越让人咋舌,起初只有零星几封外地小官小吏的信件,最高不过县令。到了后来,别说知府这一层级,本朝著名的几位鸿儒,外省的巡抚,京城六部的高官,世代勋爵贵族都有来信,信的语气还特客气,甚至是谦虚地向许长海请教《商论》。

&ep;&ep;这段时日,许长海和许清元两人忙的脚不沾地,一个白天办公务,一个白天忙学业,晚上回家饭都吃不上一口就得回信。这些人不是来历不凡,就是位高权重,甚至可以左右许长海的官途。

&ep;&ep;他们回的真是字斟句酌,小心翼翼,生怕惹人家不高兴,实在是劳心劳神。

&ep;&ep;这种情况持续了一个月,许清元实在受不了了,她提议道:“父亲,这样不是个办法,不如统计一下来信的类型和典型问题,写个问答形式的稿件出来,送去刻印出版,总好过长此以往下去耽误正事吧。”

&ep;&ep;信件的问题有了应对之法,但最要命的是,最近不知从哪里来的一伙外地人,天天在通判府外面求见,人家甚至都说了,见不着许长海,见见许清元也可以。

&ep;&ep;真叫人哭笑不得,敢情许清元成凑数的了,她无奈失笑。

&ep;&ep;她本想当做不知道糊弄过去,但这股风潮不减反盛,聚集在汀州的商人甚至自发举办过多次针对《商论》的读书会。

&ep;&ep;被逼无奈,许清元只得主动出面一两次,集中解答诸人提问,但她很注意分寸,集会名义均是读书交流会,绝口不提许长海和他为官的身份。

&ep;&ep;看到这群人兴奋而热烈的眼神,许清元耐心地一一解答,遇到自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