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ep;毕竟,亲眼所见和道听途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ep;&ep;贺老爷子也凑了过来,经过仔细辨认后,点头道:“大哥,我觉得这石雕里面藏的绝对是一件举世罕见的青铜器。”

&ep;&ep;“这还用你说。”

&ep;&ep;每一次能“打击”到贺老爷子的机会都不会被齐老错过,定了定神后,齐老爷子大手一挥,道:“小子,你估计一下,这尊石雕今天能全部剖开吗?”

&ep;&ep;“应该能吧。”

&ep;&ep;瞥了眼足有两层楼高的石雕,藤轶把话接了过去,但怎么听,都好像底气不足。这工作量,可不是一般的大。

&ep;&ep;齐老爷子微微皱眉,道:“要不然,咱们多喊一些帮手过来,人多好办事嘛!”

&ep;&ep;“不行!”

&ep;&ep;贺老爷子突然发言,第一次当面驳斥了自己最尊敬的大哥。

&ep;&ep;须知,齐老的想法固然是最合适的办法,但以贺老爷子的见地,他知道,这石雕里的秘密,绝对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

&ep;&ep;要不然,刘宇浩就不会在一开始就向藤轶说出“倘若有人接近就格杀勿论”那种貌似狂妄到了没边的话。

&ep;&ep;经过一番商讨,四个人很快达成共识。

&ep;&ep;剖开石雕的活计自然由刘宇浩和藤轶两人承担,但在解开石雕之前,无论是贺老爷子也好,还是齐老也罢,不解开心中的谜团,谁也不会离开。

&ep;&ep;看似非常难以完成的工作,刘宇浩和藤轶两人只用了三个小时不到就进行了一半,这个时候,石雕里隐藏的物件基本露出了大概模样。

&ep;&ep;“鼎,这是一尊鼎。”

&ep;&ep;齐老爷子看的目瞪口呆,好几次都忍不住让刘宇浩中途停止工作,上前轻轻抚摸着已经显现出原形的青铜鼎,情绪也难免出现异样的激动。

&ep;&ep;鼎,胎于原始时代的陶鼎。

&ep;&ep;最初,鼎的作用是用以煮饭和煮肉,其形为方体或圆体,有三足或四足,便于架在火上烧,腹侧有两耳,便于端持。

&ep;&ep;但进入阶级社会之后,鼎被专门用做典礼或祭祀,故逐渐显得贵重,被视为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宣公三年》有云:“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鼎迁即鼎转换了主人,表示国家政权发生更迭。

&ep;&ep;鼎的形象本身具有稳定挺拔的特征,便于赋予它相关的含义。

&ep;&ep;再到了后来,人们都用一言九鼎来形容言语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正说明,鼎在人们心中的神圣地位可见一斑。

&ep;&ep;“大哥,这尊鼎要比司母戊鼎还大出一倍吧。”

&ep;&ep;看着那气势磅礴的大鼎,贺老爷子同样感慨万千,没口子的赞叹着。

&ep;&ep;作为政治人物,老爷子此刻内心的激动和震骇远远高过齐老数倍不止,他很清楚,如果这么一尊鼎出现在华夏儿女面前,将会带来怎样的震撼。

&ep;&ep;第1302章禹之九鼎

&ep;&ep;天蒙蒙黑的时候,一尊圆腹、立耳、三足的青铜大鼎完整呈现在两位老人面前。

&ep;&ep;“这,这鼎的秘密暂时不能公开。”

&ep;&ep;贺老爷子慢慢说了一句,青铜鼎事关重大,必须慎重再慎重。老爷子思量再三,蹙眉道:“臭小子,鼎就先放在这里吧,藤轶必须二十四小时亲自在这儿盯着,没有我的命令不许离开,更不允许任何人靠近它。”

&ep;&ep;自古以来,鼎就被视为传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

&ep;&ep;宗教生活中鼎是祭礼祖先,神灵的主要工具,政治生活中有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有“钟鸣鼎食”、“九鼎八簋”之称。

&ep;&ep;自伏羲至夏商周,诸代天子君王皆视鼎为国重,是国家最紧要的重器,鼎在国在,鼎失国亡。

&ep;&ep;据说秦始皇统一大业以后得九鼎,但在过泗水时九鼎全部落入河中,始皇大怒,命人打捞,但纵是人多也再也寻不到九鼎下落,由于秦丢失了宝鼎,丧失人心,秦二世时秦灭。

&ep;&ep;由此可见,金鼎不仅本身就具有神秘的色彩,而其又寄托了无数华夏儿女对五千年华夏文明传承的理解,符合了华夏传统的“天、地、人”合一的文化意味。

&ep;&ep;在没有决定好如何处置这尊金鼎前,贺老爷子不得不慎之又慎。

&ep;&ep;“是!”

&ep;&ep;藤轶表情严肃,腰杆直挺,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ep;&ep;就在贺老爷子安排这一切的时候,齐老却拿着放大镜,仔细端详那尊大鼎的细节,时而蹙眉沉思,时而拍手叫绝,完全沉浸到了自己的世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