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ep;余桃这样想,心中的惴惴不安也消失了,不管别人如何,她先做好自己的工作,今天起码要把孙秀娥分配给她的档案看完。

&ep;&ep;余桃给三娃换了一本连环画,又拿出小水壶给三娃喝水。

&ep;&ep;三娃乖巧,只要在她身边就不哭不闹,拿一片树叶子就能玩半天。

&ep;&ep;余桃给自己打打气,开始埋头沉浸在档案里。

&ep;&ep;其他工作的人,看着她这幅埋头工作的样子,互相使了一个眼色。

&ep;&ep;余桃就坐在身边,几个人也不敢明目张胆地议论她。

&ep;&ep;方文慧写了张纸条传递出去。

&ep;&ep;“看她的模样,应该识字,不像是走关系塞进来的。”

&ep;&ep;“就算她识字,家属院那么多家属,这个临时工也轮不到她啊。”

&ep;&ep;“先观察观察,一个临时工,应该对我们没影响,我们做好手里的工作就行。”

&ep;&ep;这张纸条背着余桃传了一圈,余桃一直低着头,就当没注意。

&ep;&ep;这个军区很大,余桃所住的地方不过是一角,军区光随军军嫂就有342名,其中乡下来的有267名,城里来的军嫂只有75名。

&ep;&ep;这个数字让余桃有些诧异,没想到她所住的区域,城里军嫂的分配率还要高一些。

&ep;&ep;乡下军嫂多,就意味着军区文化水平低的人多,她们行为处事,靠的是在家乡里生长环境的影响和本身的欲wang本能。

&ep;&ep;这并不是一个好消息,余桃深知,有些观念在这些军嫂心中已经根深蒂固了,想要教好这些军嫂,和这些军嫂打好交道更困难。

&ep;&ep;华国刚刚成立之初,全国的文盲率高达百分之八十以上,农村地区文盲率甚至高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有些地方甚至十里八村都找不出一个认字的人来。

&ep;&ep;五十年代初,在主席带领下,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

&ep;&ep;可是各个地方扫盲成效不同,军区那267名乡下来的军嫂,有多少个会认字的?她们能听得懂即将开展的那些思想课吗?

&ep;&ep;余桃花了三天的时间,才把所有的档案看一遍,一个多星期,余桃终于把档案记得差不多了,除了对不上长相,只要说出一个名字,余桃就能把她从哪来,是谁家的媳妇儿,丈夫什么职位,受过什么样的文化教育说出个大概。

&ep;&ep;上了十几天的班,余桃现在总算是明白,为什么妇委这些人,每天上班的时间都在闲聊,因为在这里实在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做。

&ep;&ep;每天谢晓歌她们都会按时准点的来,来了就是整理整理桌面,处理一些杂事,十几天就只有一起纠纷找上门。

&ep;&ep;余桃有时候都会怀疑,妇委在这里存在的意义,她在这里工作的意义。

&ep;&ep;刘青松见余桃情绪低落,忍不住笑道:“怎么样?这次总算知道了,就算工作也不能尽如人意吧?”

&ep;&ep;余桃斜他一眼:“那也比在家里强。”

&ep;&ep;两个人吃过饭,刘青松就拿着从营房科借来的铁锨,带着全家人一起,到军区分配给他家的菜地那里去。

&ep;&ep;余桃栽的黄瓜和番茄秧苗以及豆角都抽条了,需要搭架子,才能在秋天接触丰厚的果实。

&ep;&ep;这是全家的集体行动,天气暖和了,大人孩子都脱下厚重的棉服,二娃撒欢的抱着一捆木棍往前跑,大妞拉着三娃跟在余桃身边。

&ep;&ep;菜地离他们没有多远,通往菜地的小路两边已经长了茂盛的野草,这里阳光充足,土地肥沃,余桃家的菜长势也特别好。

&ep;&ep;到了菜地,刘青松在秧苗周围挖坑,余桃往坑里插木棍,大妞和二娃三娃就忙得团团转,一会儿埋土,一会儿来来回回的取木棍,递绳子。

&ep;&ep;已经到了五月份,天气变暖,白天也跟着拉长。

&ep;&ep;即使六点钟,天边依旧残留着夕阳的余晖,远山看起来郁郁葱葱,有傍晚回家的鸟扑闪着翅膀归林。

&ep;&ep;东北露出它与冬日截然不同的风景,这里山多树多,水流也充沛,在这小两个月,余桃一家人,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节奏了。

&ep;&ep;他们一家人忙得不亦乐乎,时不时的传来欢声笑语,一边的李招娣过来补肥,路过时,将这一幕看在眼里。

&ep;&ep;她远远看见刘青松一个大男人,竟然又过来帮余桃干活,心里十分不舒坦。

&ep;&ep;李招娣男人杨和平,一回到家就往炕上躺,有时候装模作样的在家拿本书看,家里扫帚倒了他都不帮忙扶一下,更别说其他的了。

&ep;&ep;家里家外,杨和平是一点都不沾手,家里的菜园,她在春初刚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