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作为一个都城,除了要具备天然的地理优势之外,还应符合当时的形势需要,这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这样,当年汉高祖刘邦就曾舍弃洛阳,定都长安,为的是防范东边的诸多封王造反。而王莽代汉立新支行,依旧定都长安,也是因为当时他刚刚登基不久,根基未稳,天下多有不服,实在不宜迁都,更况且长安的长乐、未央等宫殿群又是天下无双的奢华宫殿,他也确实没有必要舍近求远,耗费人力物力去迁都。

到了如今,天下的局势则更为复杂一些,新朝虽然已经灭亡,但是天下却并未统一。而汉军以“匡扶汉室”的旗号,凭着地理优势率先拿下了中原地区,本应继承汉朝,继续定都长安,只可惜如今长安的局势却尚未稳定,自然不能建都。于是刘玄便选择了洛阳,因为洛阳曾多次作为帝都,而且有着历代遗留下来的豪华宫殿群,只要经过修缮,就可以作为皇宫使用。

因此,当刘秀奉刘玄旨意来到洛阳之后,便马不停蹄的与当地汉军官员见面接洽,然后让他们即刻带领自己前往需要整修的宫殿,想要先实地了解情况,以便今后的修缮工作能够有计划的展开。。

接下来得日子里,刘秀每日忙于公务,表现的十分勤恳,令得归顺汉军的洛阳当地官员也十分敬佩,认为刘秀不仅仅是声明显赫的战神,同时在治理政务上也同样显出能力,所以大多对他说话都是毕恭毕敬,却也非都是因为想要巴结这位官居“司隶校尉”,爵封武信侯,名震天下的刘汉宗室。

这些人对刘秀客气恭敬,虽然不全是出于巴结,而且很多出于对他的欣赏敬佩,刻意邀约讨好,但却都被刘秀统统推掉,这倒不是刘秀不明人情,而是这些人成分复杂,刘秀实在摸不透,以他目前的处境,也不宜过多与这些人结交,所以便做出了一视同仁的姿态,对所以邀约宴请都以公务繁忙为由推托。

久而久之,这些人也就慢慢淡了下来,只微微一笑,说道刘秀是个不通人情世故的“工作狂”,便也渐渐绝了结交的心思。而刘秀却也因此得了清静,除了必须的公务之外,闲暇时便在洛阳收集一些古书,除了春秋史书之外,大量珍贵的兵法、地形图卷等等,都被他有心收下,每日细心研读,以备将来之需。

刘秀之所以要这样,全然是因为他对自己的未来有了一个从未如此清晰的认识,这自然要归功于王莽临终前的那句话,让刘秀猛然间醒悟,原来自己不知不觉中,已然顶替了“刘秀”,取得了昆阳大捷,毁灭了新朝,成为改朝换代的关键。

其实在昆阳时,刘秀便已经回忆起历史上的昆阳大战和刘秀有关,只是他身在其中,不觉便有所迷失,正应了那句老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王莽最终点穿之时,他才幡然醒悟,原来自己已经作了历史上应该是刘秀做过的事,既然“原来”的刘秀已经死了,那他为何不学王莽那般,顶替其位,重述历史,作那百年王朝的开国之君。

至少这一次,他不用想王莽那样,当一个短命的君王,如果他能顺应“天意”成为刘秀,那么他将坐拥锦绣河山,并且……刘縯的仇也可因此得报。

于是,刘秀变得越发勤奋,越发谨言慎行,每日苦读兵书典籍。他知微微一笑,说道在昆阳的那场胜利,并非全是自己的功劳,那场本不在计划中的惊天雷电,以及王莽派去壮大声势,却被惊得横冲直撞的猛兽,通统帮了他大忙,彻底混乱了敌军,否则即便他能杀到中军大帐,但对方如此众多的兵士,自己不过几千人的小队又如何能够得胜。

如今再想起这一切,刘秀甚至觉得这也是就是王莽说的“天命”,正是因为他替代了刘秀,所以才能打赢昆阳之战,所以才会保存性命到现在,所以才会被刘玄重新看重,并且派到了洛阳,有了手下一班崇拜自己的幕僚。

那么接下来,他该做些什么?刘秀想起了王莽临终前的话,去河北!刘秀相信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王莽比他更了解历史,他让他去河北,那么应当也就不会有假,只是以他目前的处境,似乎很难有机会能够去到河北那么远,毕竟如今中原初定,刘玄一旦定都洛阳,那么自己一定得被他按在此处,不太可能放他去那归属未明尚的河北之地。

这段时日,因为修缮宫殿的缘故,刘秀得到很多调用、查看在这个时代十分珍贵的山河地形资料的机会,他也因此找到了许多关于各地的类似“县志”的资料和地形图,再结合自己听到的情况,综合分析之下,明白了如今的河北在王莽覆灭之后,应该已经成为无主之地!各地的县令,以及当地大族,包括一些流民军都极有可能会利用手中武装力量,占据县城自立。不过至少到目前为止,他还没有听到河北有谁起事自立,也就是说,那里如今还没有一个真正强大的“主人”,没有能割据一方的大军阀,如果他能到了那里,也许真能趁势而起,成为河北之主,再反攻刘玄,夺取天下。

只是这一切究竟该怎么做,刘秀没有历史记忆可以借鉴,于是他也只能凭借对王莽临终之言的确认,以及目前情势的分析,走一步,算一步!希望冥冥之中,真能得“天命”所佑,让历史重演,让他以“刘秀”的身份,统一天下,结束乱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