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地区被袁术实际控制了起来。

说起来是堂堂的一州,其实手里能控制的,只有彭城国和下邳国而已。更严重的是徐州还隐藏着内乱的危险,陶谦虽然死了,但他手下还有一支嫡系队伍,陶谦是江东的丹阳郡人,那里素来出精兵,陶谦能在徐州立足,靠的就是一支丹阳兵,他死后这支人马由将军曹豹率领。曹豹出身不详,之前和刘备曾联手抗击过曹操,与麋竺、陈登等人不同,曹豹手里掌握着军队,是真正的实力派,在迎请刘备过程中,并没有看见他的身影,这让刘备很担心。

从外部形势看,徐州四周也是列强环伺,刘备一上任就面对着一个紧迫的问题,在天下总的格局中他要站在哪一边。

从中平末年到现在五六年时间过去了,汉室天下已经完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天下,一批军事强人崛起,在各处据地称雄,天子和朝廷成了摆设。群雄之中,除了益州的刘焉、荆州的刘表以及凉州军阀以外,其他人几乎都被搅进了两大集团的争斗,一个是袁绍集团,一个是袁术集团。

袁绍集团里有曹操、刘虞,袁术集团里有公孙瓒、陶谦,现在刘虞和陶谦已成故人,吕布搅局,刘备、孙策异军突起,天下格局又发生了新变化。孙策是袁术的人,不管有多少恩怨,孙策暂时还到不了袁绍那边;吕布尽管已经残败,但仍然是一支力量,他是袁绍和曹操的死敌,未来跟袁术联手的机会很大。

只有刘备的政治倾向仍不明朗,他会继承陶谦的政治传统站在袁术一边,还是另辟蹊径站在袁绍一边,很多人都在关心着这个问题。

从渊源上说,刘备似乎应该站在袁术的一边。一方面,他曾经是公孙瓒的人,是同学又是部下,自然应该跟公孙瓒、袁术保持一致;另一方面,他接手的是陶谦的徐州,陶谦生前一直跟袁术站在一起。

但是,如果继续与袁术、公孙瓒联盟,那就要和袁绍、曹操成为敌人,曹操发展的势头很猛,他已经两征徐州,如果政策没有什么改变,三征徐州一定会迫在眉睫,那时公孙瓒肯定指望不上,袁术这个老滑头也未必会帮忙,以徐州支离破碎的现状,去对抗曹操以及他背后的袁绍,刘备一定觉得没有任何取胜的可能。

对刘备来说最理想的状况是两边都不参与,都不得罪,你们打你们的,我只作壁上观。但这只是幻想,各方博弈渐深,已没有逍遥在外的空间。群雄逐鹿逐到了这个份上,没有朋友可以,没有敌人,是万万做不到的。退而求其次,那就只能与最强大的一方结盟,这是刘备面前的现实选择。

所以,刘备入主徐州刺史部后,马上授意陈登等徐州地方人士,以他们的名义给袁绍写了封信,信中写道:“上天降下灾祸,这场灾祸横扫我们徐州,徐州主事的人已经不在了,生民无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担心一旦奸雄出现,趁隙袭取,那将有损盟主您的威名。所以,我们共同商议,推举前平原相刘备来主事徐州,使百姓有所依归。现在寇难纵横,我无法亲自登门解释,特派遣下吏奔告于您。”

信里说的“奸雄出现”暗指是袁术,解释了徐州士民推举刘备出来的紧迫性。信中还称袁绍为盟主,这有两种理解,一是袁绍是公认的关东联军盟主,是以习惯相称;二是徐州已决定投靠袁绍阵营,尊袁绍为盟主。

这是一种模糊语言,哪种理解是对的不明说,先把话递过去,就看袁绍本人的意思了。这封信之所以用陈登等人的名义,是因为刘备不清楚袁绍的想法,先来个投石问路,避免自己直接送上门被拒绝的尴尬。对刘备的好意袁绍当然不拒绝,马上给陈登等人回信:“刘玄德宏量大度,又很有信义,现在你们徐州人士乐于拥戴他,这实在是众望所归啊!”

袁绍的态度十分鲜明,他同意刘备当这个徐州刺史,也接受徐州加入他的阵营。刘备松了口气,这个问题解决了,如此一来北面之忧可以缓和,曹操应该不会马上来攻徐州,至于袁术和公孙瓒方面,走一步看一步吧。

外交方面取得了突破,内政也很顺利。刘备主动与臧霸等人缓和关系,承认臧霸、昌豨在琅邪国、东海郡的现实利益,臧霸、昌豨等人纷纷表态,他们会像拥戴陶谦一样继续拥戴刘备。

为了换取臧霸、昌豨等人的支持,也为了有一个更加稳定、安的后方,刘备把徐州刺史部治所由东海郡的郯县迁往下邳国的下邳县,即今江苏省邳州市的下邳故城。对陶谦的旧部,刘备能拉拢的就拉拢,能包容的就包容,平衡好各方面关系,让大家都满意,只要能站稳脚跟,就能慢慢扩充自己的实力。

刘备任命陶谦的老部下曹豹担任下邳国相,以换取陶谦旧部对自己的支持,陶谦的旧部许耽等人担任着中郎将一级的军职,而刘备原来的手下职务都普遍不高,关羽、张飞等人目前还只是在平原国时任命的别部司马。

外部和内部都有了起色,刘备这个徐州刺史看起来似乎站住了脚。

就在这时,徐州迎来一位不速之客。

兴平二年(195)春夏之交,正当刘备忙着徐州的内外部事务时,被曹操从兖州一路打出来的吕布来到了徐州。吕布、陈宫率残部从兖州出来无路可去,只得向南来到了徐州刺史部境内,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