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ep;鲁山君被流放后有两首诗传世,一首为:

&ep;&ep;月白夜、蜀魂啾

&ep;&ep;含愁情、倚楼头

&ep;&ep;尔啼悲、我闻苦

&ep;&ep;无尔声、无我愁

&ep;&ep;寄语世上苦劳人

&ep;&ep;慎莫登春叁月子规楼

&ep;&ep;另一首为:

&ep;&ep;一自冤禽出帝宫,孤身只影碧山中。

&ep;&ep;假眠夜夜眠无假,穷恨年年恨不穷。

&ep;&ep;声断晓岑残月白,血流春谷落花红。

&ep;&ep;天聋尚未闻哀诉,胡乃愁人耳独聪?

&ep;&ep;李弘暐自比精卫,想必是对自身的结局已有预料,他虽不甚聪敏,但直觉还是准的。

&ep;&ep;果然,锦城死后才几日,鲁山薨殂的消息便传到京师。

&ep;&ep;“是鲁山君闻锦城大君的死讯,过于哀伤、不忍独活,才自缢而卒了。主上殿下会礼葬他的,公主殿下还是节哀吧。”使者安慰。

&ep;&ep;勇儿虽听不懂大人的话,但孩童的本能已让他开始大哭,弘珠一番强撑后仍晕倒在地。

&ep;&ep;有人暗中相告,是郑麟趾、申淑舟等请处置鲁山以绝民望,今上遂从之。

&ep;&ep;其实,即使是不懂政治的人也不难猜到,鲁山一日存于世间,便一日是对李瑈称王正当性的威胁。

&ep;&ep;锦城已诛,但日后仍会有别的宗亲大臣,以光复上王为名兴兵勤王。

&ep;&ep;卿不死孤不得安,从首阳有不臣之心时,叔侄二人就注定你死我活。

&ep;&ep;弘暐是如何死的,坊间有不同的说法,但她始终不敢听取细节。

&ep;&ep;传说他遇害之夕,乘白马腾蹋上东谷去,路遇村氓伏谒道傍问:“官家将向何处?”

&ep;&ep;鲁山故谓:“吾将游太白矣!”

&ep;&ep;哎,希望他的魂魄可以恣意仙游于太白山吧。

&ep;&ep;所以,李瑈最终还是食言了,他对自己的喜欢,根本不及他对权力的热爱。

&ep;&ep;是她太傻、太一厢情愿了,以为他当日的承诺真的能作数。

&ep;&ep;细细想来,即使他答应自己时是认真的,以日后的形势、群臣不断的进谏,一个已经杀了两个同母弟的人,难道就会为了对见不得光的情人的赌咒,而放弃除掉危及自身的根源——一个并无感情的侄子吗?

&ep;&ep;公主大病一场,半月内只能以米汤延续,等病愈时,已经形销骨立了。

&ep;&ep;至此,她已无法再面对今上,更不想留在风声鹤唳的汉阳了。

&ep;&ep;她命家僮连夜收拾行装,奔赴光州——郑悰被软禁的所在。

&ep;&ep;驸马住处,墙外设有高栏,且以鹿角锁外门,严防任何人与之接触。

&ep;&ep;这一两年,他瘦了许多,胡须也不打理,显得颇为落拓。

&ep;&ep;弘珠见状,未出语便哽咽。

&ep;&ep;“人言书生不可与图事,果然。”半晌,她才用克制住情绪,说了句鄙人听不懂的汉文。

&ep;&ep;此举是为了维护王室的尊严,且骄傲如她,即使沦落至如此荒莽之地,亦不想于看守者前露出仓惶之意。

&ep;&ep;“殿下别来无恙否?”郑悰闻言腼腆一笑,她的意思他怎会不懂。

&ep;&ep;她找了一处居所住下,同时写信给王后,恳求能与丈夫同住。

&ep;&ep;“殿下,驸马那里十日才补给一次食物,其他穿的用的更不知道缺多少,您怎么能住到那种地方呢?”丹儿劝道。

&ep;&ep;“我不是从府中带来了很多吗,怎么会不够用?”

&ep;&ep;“您走得这么匆忙,带的东西本来就不全,现在这些恐怕也用不了一两年。。。”

&ep;&ep;不久公主得到批复,被准许与驸马团聚。

&ep;&ep;新宅不小,但苦于不能外出,且她自小惯用唐物,如今在这穷乡僻壤,只能用那些粗糙的土物了。

&ep;&ep;丹儿不住地抱怨,似在替她鸣不平,弘珠却难得地平静,安平、锦城、鲁山等皆死,她若照旧锦衣玉食,夜晚又如何能安眠。